
武塔站,北迴線上最小的一個站,小到連車站主體建築都沒有,沒有售票亭,沒有售票機,沒有站務人員,甚至連候車椅都沒有,簡簡單單兩個月台加上一座跨越鐵道的天橋,就是武塔站的全部。專業用語,稱為「簡易招呼站」。
16:42在東澳的二樓月台搭上2725次電車,16:54抵達武塔站。這一班列車是傍晚時分北迴線上的最後一班,南下的乘客相當多,但在武塔迷你小站下車的,依舊只有我們四個背包客。搭乘北迴線一整天,區間車停車發車,好像都是專為載我們前往下一個地點,有時候,連月台也彷彿是我們的專屬月台。浪跡,或許就是這樣。
武塔是個不臨海的小村落,四面環山。走在平整的柏油路上,這裡的景色主角是綠意,房舍是配角。我們今晚的落腳處是民宿「三枝的家」,步行距離為車站右方閑散10分鐘。
走進民宿的庭院,表明身分後,民宿女主人熱情地說我們今天住小木屋。小木屋的外圍,爬滿了綠色藤蔓,坐落在一片草地當中;打開木屋的門,四個人一陣驚呼,這裡好棒! 尤其要稱讚一下那床寢具,質感及觸感均為上上選,只不過,由於品質太好,讓平常睡慣了硬梆梆床扁枕頭的我們都睡不慣,天生就沒有當貴婦的命!
三枝的家:請點。
↑武塔兩條街道中的其中一條。
在等待晚餐時,跟女主人借了腳踏車在武塔村落裡慢遊。武塔就只有兩條小街道,整個聚落予人一種不真實的時間感,好像時光在某一點凝結住了。走進武塔國小亂晃,很可愛的一間小學,單一的平房式建築,一個班級只有十個人,但我比較好奇的是,這樣小的聚落,哪來的一班十個人! 都是泰雅族,比起新竹尖石鄉的新光小學,在武塔唸小學似乎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。
↑武塔國小一隅
不過,諷刺的是,在武塔國小的活動舞台上,掛著火紅的「原住民生活體驗營」的布條,招收對象是原住民小朋友。原來,「尋根」,不只是住在平地的我們在台灣意識與中國意識兩者間的抉擇問題,這是整個島嶼的問題。
晚餐,是所謂的風味餐,除了簡單的幾樣青菜、雞肉,還有泰雅族的家常菜 ─ 鹽烤香魚、炸招和葉(音譯),而其他三名旅伴對"百香果拌青木瓜"這道菜也讚不絕口。那道"炸招和葉"真是深得我心,據女主人說是樹上摘下的葉子,把它做成日式揚物,不油不膩,還有淡淡的香味,的確很有風味餐的感覺。
晚上八點多,晴空萬里已換裝成滿天星斗,洗完澡後的我們又恢復了旺盛的精力,女主人說民宿這邊有路燈光害,看不到什麼星星,走到國小內可以看見比較多。但我一走出民宿抬頭往上望,我想,對我們這些都市背包客來說,女主人的建議只是「星星多」跟「星星很多」的區別罷了。
群山環繞的武塔,被青山包圍的夜空,繁星點點。某名旅伴問,這裡看得到北斗七星嗎?可以阿,我指著民宿背後的那片山頭,在那裡! 住在山上的北斗七星跟住在海邊的不太一樣,但都代表著某種旅人印象。
武塔,旅人在這裡休息他的身體,也休息他的心。